金管會上周開放三家純網銀執照,引起市場許多討論,前行政院長陳冲昨(5)日表示,主管機關把純網銀當「機構」開放,也許是想要發揮鯰魚效應刺激現有銀行,但也可能產生惡性競爭及金融紀律難以維持等兩大問題,這種作法代價太大,反而不如鼓勵現有銀行把網路銀行業務做好。
目錄
有關陳冲先生說的,現有的銀行已經可以經營網路銀行業務,「純網銀」基本上應該是一種「業務」,而不是「機構」,這個說法我是同意的,因為確實目前的銀行也都可以做網銀業務。
但是,我認為金管會核准及給予三家純網銀公司執照,卻是非常必要的,陳冲先生說如此做代價太大,可能產生惡性競爭及讓金融紀律無法維持兩個問題,這樣的說法我就不能苟同,我的理由主要有三個。
首先,金管會特別核准三家純網銀執照,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政策宣示,代表政府認可金融創新的必要性,透過釋出純網銀執照,讓有意在金融創新領域貢獻心力的團隊或企業,可以心無旁鶩地全心投入,這種透過國家高度來支持的產業政策,對民間產業投入具備相當重要的引導與推動力量。
大家都知道,金融業是一個高度監管的行業,政策上對行業有很多的限制,也經常會找業者去喝咖啡,在這種高度管制的產業中,很難做太創新的嚐試,久而久之,大家只能因循過去習以為常的作法,這便是目前國內銀行業的困境。
因此,金管會此刻開放純網銀執照,更能突顯其重要性,尤其是對台灣投入金融科技創新團隊來說,更是一大福音。過去很長一段時間,台灣許多金融創新企業都是不被祝福的,除了不時要面對政策打壓或司法調查,甚至還會有很多來自銀行、保險業的抵制及黑函攻擊,對許多從事創新創業的人來說,台灣是一個表面上說創新,但骨子裡卻打壓創新的環境,難怪不少團隊最後也被逼到海外創業。
因此,金管會釋出純網銀執照,陳冲先生覺得似乎沒有必要,但我認為這是政府對金融創新的強力背書,至少讓純網銀業者可以正式上到檯面,不被干擾地投入創新,與傳統銀行正面挑戰,這是對創業者一個重要的肯定。
其次,陳冲先生認為現有銀行已經可以經營網路銀行業務了,但是,此次取得純網銀執照的三家公司,每家公司均有來自不同產業的股東結構,這對網銀業務的多元化及開創性來說,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差異點。
純網銀執照交給非銀行背景的股東所組成的企業來經營,例如中華電信、line、全聯等,可以讓網銀的經營者換腦袋,不管照顧不同族群、異業結盟或網路創新等,肯定會有不同於傳統銀行的作法,對行業會帶來更多的刺激作用。
其實,若觀察一下其他國家的金融創新,就可以發現許多創新都來自不同領域,但令人遺憾的是,阻礙創新的力量也往往來自原本產業中的守舊勢力,因此,純網銀開放給跨領域的股東參與,正可以產生「鯰魚效應」,這是純網銀與現有銀行根本上的不同。
4年前摩根大通執行長就警告,「金融科技崛起,矽谷將會吃掉華爾街的午餐!」但之後許多歐美金融業展開自救,積極擁抱科技並聘用許多軟體工程師。但台灣銀行業雖也感受壓力,卻有如溫水煮青蛙,改變速度還是很慢。如今透過純網銀的加入催化,讓金融業得以加快腳步,絕對是好事一件。
最後第三點,有關陳冲先生指出的代價太大,例如擔心純網銀「鯰魚」太活潑,可能反過來併購實體銀行,競爭過度,也會有人被擠出市場,這個觀點也可以再進一步說明。
對台灣很多民眾來說,近年來各行各業都有很多淘汰與併購,舉最常見的科技業為例,若有企業是因市場競爭機制而被淘汰,這是自然且健康的現象,至於若透過併購進行競爭力的強化與提升,那更是刺激行業進步的手段,怎麼會變成是問題呢?
台灣目前有37家銀行,過去經常說要打世界盃,但多年來也整合不出一家讓台灣揚眉吐氣的企業,連打亞洲盃都有困難,難道這麼多銀行業大老甘心就如此嗎?歸納台灣金融業整併的核心問題,也是因為長期以來沒有健康的市場淘汰及併購機制,就算有企業有心進行併購,但卻經常出現許多政治、司法的干擾,導致體質不好的企業繼續混,想要努力出頭的企業沒機會,這不就是過去台灣金融業的毛病所在嗎?
陳冲先生出身金融業,比較在意的是金融業需要穩健發展,以及會因為競爭而出現那些損失,但我更在意的是金融創新者有沒有空間,鯰魚有無一展長才的空間,能否刺激行業有更多的進步。
陳冲先生的看法,其實是代表許多傳統金融業的典型看法,我們予以尊重,但是這個社會有許多希望改變的呼聲,而且已經形成一股難以阻擋的力量,期待台灣金融業大老們都能正視這個需求,趕快讓金融業走出一個新局,趕緊讓年輕世代接下重擔,讓更多想參與的人進來,金管會釋出三張純網銀執照,正是我們期待多年踏出去的第一步,期待這樣的改革能夠持續,純網銀的業務能更加擴大,也讓鯰魚的力量可以真正發揮出來。
立即諮詢
免費諮詢:05-2788678
產業處處長專線:0920-991708 (24/7服務)
線上真人客服LINE ID:@bznk
與我聯絡:我要留下聯絡方式
服務時間:平日10:00~17:00
(非服務時間歡迎加入官方LINE或網頁留言,如未接通我們將於12小時內回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