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許多中小企業主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,年度報表顯示公司有獲利,但月底卻依然要擔心水電費、薪資、租金是否能準時支付。這樣的情況並不罕見,背後其實隱藏著幾個常見但容易忽略的「財務迷思」。本篇文章將解析5大常見迷思,協助中小企業主釐清觀念,從「帳面數字」走向「實質財務健康」。
目錄
1. 中小企業5 大常見財務迷思有哪些?
1.1 迷思1|誤把獲利當現金,以為賺錢=有錢
帳面獲利不代表現金充足,是中小企業常見的錯誤認知。實際經營中,企業會因為應收帳款尚未回收、預付貨款或資本支出等因素,導致現金流不足。
例如當期收入雖然看起來亮眼,但若對方付款週期長,現金就無法即時進帳,導致帳上獲利但實際現金其實是0。建議企業定期製作現金流量預估表,並區分實際入帳與帳面收益,才能正確掌握資金動態。
1.2 迷思2|認為「融資=經營不善」而抗拒借貸
許多企業主對借貸抱持負面看法,認為借錢代表經營不良,甚至影響公司形象。
然而,企業融資本質上是資源調度的一環,尤其在面臨擴張、進貨、設備更新或資金空窗時,適當融資能放大營運效益。
國際大型企業普遍透過融資靈活操作資金流,以提高資本運用效率。企業應建立正確觀念,區分「合理融資」與「過度負債」,針對資金用途與還款能力評估後,再選擇合適工具。
1.3 迷思3|忽略資金週期規劃,短期錢拿來做長期事
短期資金週轉與長期投資資金應分開管理,但許多中小企業會以週轉金投入設備、租金或長期專案,導致資金壓力過大。
更常見的是為了省利息而選擇短期貸款來處理長期資金需求,結果還沒開始回收投資報酬,就要先還款。這種錯配常造成資金斷鏈,企業應針對不同資金用途選擇對應的貸款型態,如短期週轉選帳款融資、長期擴張則申請政策貸款或中期融資,提升財務穩健度。
1.4 迷思4|財報不透明,卻期待貸款容易核准
許多中小企業內部可能沒有財務主管或是部門,也不會定期製作財務報表,導致資金需求時無法即時提交銀行或融資平台審核所需文件。
部分企業甚至將個人與公司帳戶混用,使資金流混亂,失去財務透明度。金融機構對缺乏清楚財報的企業審核意願低,增加借貸難度。
企業內部應建立基本會計制度,定期製作損益表、資產負債表與現金流量表,並清楚區分個人與公司財務,才能在融資需求來臨時提高過件率。
1.5 迷思5|忽略成本結構與週轉效率,只關心營收高低
有些企業主只盯著營收是否成長,卻忽略毛利率、淨利率與週轉率等關鍵指標。營收高但利潤低、庫存積壓、應收帳款回收慢,都是潛藏的財務風險。
這種「重收入、輕效率」的經營模式容易讓企業陷入高營收、低現金的惡性循環。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,平時就要好好檢視營運效率,從成本結構、毛利分析、回款天數與庫存周轉開始,逐步優化財務體質。
圖▲ 企業要檢視營運效率才不會在關鍵時刻錯失成長機會(圖/Gemini)
2. 如何避免掉進財務迷思?建立正確財務觀念
2.1 培養現金流觀念,不只看獲利數字
企業應將「現金流」視為營運指標之一,掌握資金何時進來、何時支出,是經營穩定的基礎。
透過定期製作「現金流預估表」可預先發現未來數週或數月內的資金缺口。此外,應強化對帳收管理,例如設定付款條件、追蹤應收帳款進度,縮短現金轉換週期。
營收再高,若現金無法及時到位,企業仍可能因資金斷裂而陷入困境。
2.2 合理區分資金用途,避免錯配工具
不同的資金用途應搭配不同的融資工具:像是日常週轉支出,可使用信用貸款、帳款融資等短期工具;若是購買設備、擴展營運,則應申請中長期貸款或政策性融資,避免以短期資金處理長期負債。
如果沒搞清楚資金用途就隨意使用,容易導致財務結構失衡、壓力加劇。因此,申貸前應仔細評估金額、週期與回收時間,並選擇適當工具,提升資金使用效率與還款穩定性。
2.3 把帳做齊不只是報稅,也是爭取資源的第一步
不少企業為了節稅或簡化管理,平常不做完整財報,直到報稅季才匆忙整理,甚至以估算取代實際數據。
但實際上,完整的財報不只是納稅依據,也是企業對外爭取資金、合作、甚至申請政府補助的憑證。具備三年內的資產負債表、損益表、現金流量表,將有助於快速申請貸款、帳款融資、信保基金等多元資源。
把帳做齊是專業經營的表現,也是讓企業進入正規金融體系重要的一環。

圖▲ 完整的財報是企業爭取資源、進入正規金融體系的重要關鍵(圖/Pixabay)
3. 企業資金缺口怎麼補?中小企業主的合法融資工具
3.1 帳款融資:加速資金回流、減少現金斷層
帳款融資是將應收帳款轉讓給融資平台,提前換得資金的工具,特別適合有 B2B 穩定交易但回款週期較長的中小企業。
企業可透過提交開立的發票或合約,由平台評估風險後進行融資,無需提供擔保品或信用背書。此方式能有效補足資金空窗期,並且不增加負債比,也不影響企業財報結構。
相比傳統貸款流程,帳款融資的撥款速度更快,適合應對短期資金壓力,企業也應將應收帳款管理納入資金策略,搭配數位化帳款系統,提升審核效率與回款控管力。
3.2 P2P 金融科技平台:數位審核快速,適合財報不足企業
P2P 融資平台透過網路媒合資金供需方,提供中小企業一個比傳統銀行更彈性、效率更高的選擇,企業只需提供企業基本資料與財務資訊,就有機會獲得撥款。對於有些微信用瑕疵、無法從銀行申請貸款的中小微型企業特別友善。
以台灣 P2P 平台 Bznk 必可貼現網 為例,新推出的「貸動三十」專案即針對短期資金缺口設計,協助企業渡過短期資金壓力並建立長期信用。而企業只需提供簡單的基本資料,透過線上平台就能完成申請,最快 3 天內完成撥款。
圖▲ Bznk貸動三十已協助多家中小企業主取得資金(圖/Bznk)
申請資格:
- 年滿 20 歲,具中華民國國籍之企業主
- 負責人聯徵分數達 600 分以上
- 企業已成立滿一年,年營業額達 100 萬元以上
企業可以根據自身資金週期安排還款時間,避免壓力集中。更重要的是,平台與合作金融機構(如遠東銀行)聯手把關風險來源,確保資金來源穩健,讓企業借得安心、用得放心。

3.3 政策性融資與信用貸款:中長期穩定資金的來源
對於有長期擴張、設備更新或營運轉型需求的企業來說,政策性貸款與信用貸款提供較長還款期與穩定利率。
政策性融資多由政府主導、配合金融機構執行,常見方案如青創貸款、中小企業升級轉型貸款、淨零綠能貸款等降低貸款門檻,企業若能配合提出完整的財務報表與營運計畫,通常能獲得較高額度與較長寬限期。
但須注意申請時間較長、審核資料繁瑣,企業需事前備妥完整財報與還款規劃,才能提高核貸成功率。
結論:破解迷思,提升資金運用力才是企業穩健經營的關鍵
中小企業在日常經營中面臨的資金壓力,往往不只來自外部市場,更來自內部觀念與管理模式,破解財務迷思,首要是建立現金流觀念、區分資金用途與正確使用融資工具,進而提升資金運用效率。
無論是帳款融資、P2P 平台還是政策貸款,只要搭配適當時機與準備,融資就能成為企業成長的助力而非壓力。建議企業主平時即關注自身財務結構,必要時結合第三方工具或顧問支援,打造資金調度與應變韌性,穩健走出經營新局。
常見問題FAQ
Q1. 企業帳上明明有獲利,為什麼還會資金短缺?
A:帳面獲利不等於現金到位,應收帳款未收回、預付成本等都可能造成現金短缺。
Q2. 中小企業沒完整報表,還能申請融資嗎?
A:可考慮 P2P 平台等替代方案,這類平台重視企業本質、現金流、交易紀錄,也有資金健檢工具可輔助申請。
Q3.什麼情況該使用帳款融資?
A:當企業回款期長、但需提前進貨或應對突發支出時,帳款融資可快速取得資金,避免資金斷鏈。
Q4. 我怕貸款會壓力太大,有沒有風險低的方式?
A:建議選擇利率透明、還款彈性的方案,如政策貸款、信用貸款或 Bznk 的「貸動三十」等工具,並評估還款能力再決定是否申貸。
立即諮詢
免費諮詢:05-2788678
展業處處長專線:0920-991708
線上客服LINE ID:@bznk
與我聯絡:我要留下聯絡方式
服務時間:平日10:00~17:00
(非服務時間歡迎加入官方LINE或網頁留言,如未接通我們將於營業時間內回覆)
